
認知障礙症備受全球關注 惟國際研究發現謬誤歧視仍然嚴重
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屬莫太堅持每星期與患病丈夫到茶樓與朋友聚會,曾有同行人士認為丈夫失去吞嚥能力不能進食,聚餐對他沒意義。丈夫更因受病症影響,不由自主揮動手腳被其他茶客打量。但莫太表示:「進食不是重點,我希望丈夫能保持社交,不要因病症而被朋友忽略或被社會隔離。」國際認知障礙症協會早前就社會對認知障礙症的態度進行全球調查,並於今天公佈「2019全球認知障礙症報告」,發現大眾對病症的謬誤與歧視仍然嚴重,更以「消除負面標籤」作為世界認知障礙症月(每年九月)主題。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(下稱本會)同步收集本港數據進行分析,亦發現巿民對病症的認知嚴重不足,情況令人擔心。
-
近八成(77%)仍誤以為正常老化是認知障礙症成因,全球數據更顯示近半醫護人員仍有此誤解
-
因擔心權利被剝削及被歧視,四份一(24%)人士認為一旦患病,不願公開病情
-
四成(41%)認為即使患者不願意,但入住護理院舍仍是最好選擇
-
全球近半患者感到被醫護人員忽視

國際認知障礙症協會總幹事Paola Barbarino指:「大眾對病症的錯誤理解和負面標籤,令患者的生活難以得到改善,患者們難以融入社會,他們的需要亦不被重視。我們是時候作出改變!」
全球認知障礙症報告指公眾教育是消除歧視的首要工作,本會樂見政府近年亦投放資源提高巿民對病症的認知,但事實證明相關工作不能停步,將來更應持續深化巿民對病症的認識。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主席戴樂群醫生表示:「面對人口老化,醫療服務亦需因應人口結構作變化,除專科醫護人員外,更應普及一般醫護對病症的掌握。另外,部份初期患者仍有能力表達意願,業界及照顧者應抓緊這個黃金階段,聆聽患者的想法,及早協助患者訂立長遠的照顧計劃,按其意願為將來的醫療、照顧及財務等作安排,便能保障患者現在及將來的權利及生活質素。」
逾九成本港受訪巿民(94%)認為若有社會的支持,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情況有機會得到改善,但三分二受訪者不認為能有很多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,這錯誤觀念反映除了認識病症外,更應教育大眾切實改善患者生活的方法。本會於2017年響應英國「認知友善好友(Dementia Friends)」全球運動,致力糾正公眾對病症的錯誤觀念,並提出如何於日常生活以行動關懷及協助患者,本港已有超過12,000位巿民登記成為「認知友善好友」。除了一般巿民,行業層面,尤其與長者或患者日常生活相關的服務,如零售、飲食、物業管理、醫療等,亦應關注及回應患者需要,讓患者及照顧者的社區生活質素得到實質改善。
<下載 2019國際認知障礙症報告> (只限英文)
<下載新聞稿>